萬山之州,揚子江畔,相隔萬裏,卻因對口援助而緊緊相連,友情濃郁深厚。
2020年,第十批江蘇援疆幹部人才肩負省委、省政府重托,飛越千山萬水來到新疆克州。援疆幹部們牢記任務,傾情傾力,最大程度將「克州所需」和「江蘇所能」有用結合,「引智」與「育人」同步,把先進技能和管理經驗帶到克州的同時,經過「傳幫帶」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兩年多來,江蘇共選派430名援疆幹部人才,投入援疆資金17636萬元用於智力援疆,推動對口援疆從「輸血」到「造血」改變,在帕米爾高原奮力書寫著江蘇援疆的精彩答卷。
結對幫帶,魚漁相授一臺多媒體操作臺、3塊液晶顯示屏、48張弧形課桌、52部平板電腦等組成的錄播教室,投用半年多來,給烏恰縣黑孜葦鄉中學的學生和教師打開了「新天地」。
「在這裏咱們可以和常州的同學連線,共享『雲課堂』。」七年級學生阿依達娜·卡特力江興奮地說。教師們則以此為生長基地,連接遠方「窗口」,聽講座、做訓練。「常州援疆資金建立錄播教室後,每周二,咱們都在此舉行『種子教師生長營』活動,援疆教師團帶領咱們展開教研活動,還能實時與當地及江蘇各校園溝通,協助咱們更好地學習、生長。」該校前史教師馬創江說,他們還和常州的主幹教師進行了「雲結對」,覆蓋各學科的88位常州主幹教師加盟師父團隊,定時給結對學員推送教育教育精品優課,並輔導教育規劃、課題研討等詳細教育作業,極大地豐厚了當地教師的視野。
第十批江蘇援疆幹部對口援助克州伊始,便探索將分散式的教育援疆力量整合為「組團式」教育援疆。來自無錫、常州、蘇州、泰州、宿遷的290名援疆教師,別離深入克州第二中學、克州試驗小學、阿圖什市第一中學、烏恰縣黑孜葦中學、阿合奇同心中學等5所克州中小學,擔任校園領導或一線全科教育崗,傳播江蘇先進辦學和教育理念。
在黑孜葦鄉中學的校門口,醒目掛著「蘇教師作業站」標牌,師生們親切地總稱江蘇援疆教師為「蘇教師」。在克州,14個校園都掛有這樣的標牌。蘇教師作業站是江蘇教育援疆的種子站,安身教師專業生長,幫帶本地教師隊伍,「蘇教師」每年經過講座、示範課等多種形式,訓練克州當地教師6000多人次。援疆教師悉數入站,改變了既往各自作戰形式,實現了從「散裝」到「集裝」的改變,正以賦有才智與生命力的教育之風,吹拂過戈壁鄉野,吹開絢爛奪目的教育之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醫療等範疇的「傳幫帶」也在大力推進。據統計,2020年以來,江蘇醫療援疆「師帶徒」結對幫帶本地人才227人,參與各類訓練2萬多人次,培育301名本地醫師,填補手術項目空白166項、醫療技能空白110項,有230名本地醫師獲得了執業醫師(助理醫師)資格。
聚才匯智,合力賦能8月的南疆,天朗氣清,是一年中溫度適合的好時節。克州阿圖什市畜牧示範園(良繁中心)一排排標準化羊圈裏,柯爾克孜羊、湖羊發育良好,迎來新的配種期,在此實習的克孜勒蘇作業技能學院的學生正給羊做B超。
柯爾克孜羊是克州地方特色種類,為維護其種質資源,江蘇援疆克州前指投入援疆資金4000萬元建設了柯羊良繁中心,約請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團隊展開柯羊種質資源維護使用科研作業。良繁中心場長劉聰介紹,該中心與克孜勒蘇作業技能學院等校園展開校企合作,廣泛招聘新疆區域畜牧專業、獸醫專業等大學生,為當地培育畜牧業開展人才。目前,良繁中心有34名技能及管理人員,大部分是本地大學生。
畢業於塔裏木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的姑娘古麗努爾,在「家門口」找到了發揮自己所長的「舞臺」,她去年11月進入良繁中心作業後,每月可領4000元工資。「剛來時進入羊舍很迷茫,不知道該幹什麽,在場長的協助輔導下,很快『上手』了巡圈、給羊打疫苗等作業。」現在,已成為副場長的她說,會一直留在這裏幹下去。
南疆地廣人稀,條件艱苦,醫療衛生事業開展滯後,醫療人才缺少問題相當突出。「醫療援疆不是多看幾個病人、多做幾臺手術,更重要的是培育當地醫療人才。」援疆醫師、克州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楊傑說,致力為當地打造一直「帶不走」的醫療隊,他們使用援疆平臺和資源,要點施行了「送出去」「請進來」「強溝通」等9項行動。比如,科室選送2-4名泌尿外科醫務人員赴江蘇省人民醫院進行3個月進修;在克州打造了5G數字化泌尿外科空中手術室,定時和江蘇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展開5G手術演示及聯合查房溝通,學習新知識,引入新技能。
發揮優勢合力,智力援疆立異更進一步。江蘇援疆克州前指建立「揭榜掛帥」機製,發布要點課題攻關公告,建立資金3000萬元,面向全國約請科研團隊、個人經過揭榜的方式,協助處理「柯羊選育推廣」「柯藥維護種植」「饢產業研討」等克州當時需求著力處理的傳統基礎行業和面向民生需求的10項要點課題,現均已確定掛帥團隊,穩步推進中。
謀劃久遠,培育留得住的人才8月4日,記者在烏恰縣人民醫院見到了被烏恰各族人民稱為「白衣聖手」的吳登雲。來自江蘇高郵、已在此當了近60年醫師的吳老,現在仍堅持每天坐診,定時與援疆醫療隊伍一起下鄉巡診。「最需求的還是人才。」年逾八旬的吳老見證了當地天翻地覆的開展變化,是一批批援疆幹部接力進疆,不怕苦累,聚力實幹,為當地開展註入了微弱動力。
人才是穩疆興疆的第一資源。怎麽培育未來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人才回流,是援疆幹部們不斷考慮的問題。「要大力培育本地人才幹部。」江蘇常州第十批援疆醫療隊隊長、烏恰縣醫院院長周棟告知記者,曾經,江蘇援疆醫療隊隊長在援助醫院擔任的多是副職,新製度下,現在援助幹部成為醫院「一把手」,可從各層面臨醫院進行全方位幫扶,把單純的「輸血」改變為「造血」。以培育人才為例,他們立異行動,開出育人用人留人「處方」:在訓練上發力,在待遇上補貼,在提拔上優先,給予「低職高聘」等實惠條件,以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為縣醫院未來開展做好人才儲藏。
推動當地開展,僅靠援疆幹部是遠遠不夠的。面臨三年一個輪換的援疆周期,江蘇援新疆克州前方作業組把智力援疆作為關鍵環節,重科學、謀久遠,緊盯克州急需人才的要點範疇,製定印發了《2020—2022年江蘇省對口援助新疆克州幹部人才作業開展規劃》,先後投入6910萬元施行「帕米爾人才工程」,在受援地活躍構建「立體式」人才系統。
讓「盆景」變「景色」,一個個引才、育才行動落地開花——赴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協助招錄內地優秀大學生;先後組織包含20名民族同誌在內的44名本地幹部人才到江蘇掛職鍛煉;強化帕米爾人才作業站效果,突出3個院士作業站地位效果,以院士團隊為中心,幫帶培育一批本地專業人才……在援疆幹部人才接續努力下,受援地人才總量穩步提高。數據顯示,兩年多來,江蘇協助引入各類人才2000多人,累計建成人才作業站29個,培育領軍、主幹、後備人才844名。到2022年末,全州人才總量將達到6.2萬人,占總人口份額達10%。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紮根邊疆的人才,正繼續以奮鬥汗水浸潤「萬山之州」,讓共同開展、聯合前進的種子,在蘇克兩地攜手灌溉下,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