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德育天地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健全就是我的教育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人格健全就是我的教育梦

日期:2023-08-11 04:11
  1975年高中結業時,高誌文被接收為雙流縣永安中學一名民辦教師。1977年康復高考後,他考入了南充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物理系進修。
  
  從20歲開端從教,從普通教師到教育局長,再到創辦一所民辦校園,至今45個年頭過去了,高誌文仍然鬥爭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堅持以人為本,讓人本身的活性得到充沛尊重,促進學生全面開展,個性開展、人格健全,便是我的教育夢。」
  
  第一次教育反思:校園裏除了考試還應該有歌聲高誌文成長的年代,是國家困難的時期,學生受教育的環境很差,校園設備設備簡陋,師資極度匱乏。因為校園缺教師,1975年高中結業時,他被接收為結業校園雙流縣永安中學一名民辦教師。1977年康復高考後,他考入了南充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物理系進修。四年大學,他擔任班長,一邊學專業一邊做班務作業,這使得他的思維文化、業務水平和作業能力都得到了長足進步。
  
  大學期間,在某重點中學的一段實習閱歷,敞開了高誌文對教育的反思。「校園一個月裏聽不到歌聲。音樂、美術教師上其他學科,從人的開展來說是不全面的。」深感校園空氣的沈悶,於是實習教師高誌文發起學生給校長提建議:改動學生精神面貌,從每周一歌開端。
  
  1981年末大學本科結業後,高誌文被分配到雙流縣中興中學教物理。有板有眼的物理定義、操練、做題、考試,讓他深感物理教育進程太過理論化,無法提起學生學習愛好。於是他找來國外教材和國內教材比照,學習裏面臨科學問題的生動描繪,把物理和生活結合起來,嘗試搞科技活動小組,經過航模愛好小組激起學生學習愛好,鼓舞學生根據物理原理拼裝模型。「教育需求改動,需求讓學生自主創造。」
  
  臨危授命 擔任雙流中校園長1984年至1991年,高誌文先後在雙流三所中學——中興中學、華陽中學、棠湖中學擔任教訓主任和副校長。從一線教師到辦理崗位,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一起人物的改動也為他敞開了新的人生機遇。
  
  1992年12月,高誌文接到了雙流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的任命。那時的雙流中學是一一切著52年辦學前史的老校,但卻面臨著基礎設備老舊、教育質量低的困境。臨危授命,高誌文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他造訪教職工,虛心討教領導和專家,深化考慮校園存在的問題,力求經過變革來破局。最終找到了破解的辦法途徑——人事準則、分配準則變革。
  
  「校園打破常規面向全省揭露招聘優異教師,安排崗位作業完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在分配上完成了多勞多得,優勞優酬。」1993年年末,該發放教師作業效果考核獎的時候,校園賬戶上卻沒錢了。咋辦?為了讓教職工看到校園變革開展的決心,高誌文硬著頭皮找身邊的朋友借了5萬元,如期發放了教師作業效果考核獎,極大地提振了士氣。
  
  短短幾年,校園的辦理和教改措施取得廣泛好評,校園的理念和特征也受到專家同行的認同,校園作業連年受到省市縣主管部門的贊譽。雙流中學迎來了「柳暗花明」的高光時刻——接連成功創立「四川省重點中學」和「四川省國家級演示性普通高中」。高誌文也因傑出的作業效果,先後被評為四川省特級教師、成都市勞動模範、四川省先進作業者。
  
  兩個人物:局長vs校長2001年,高誌文授命擔任雙流縣(現成都市雙流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持續兼任雙流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接著又開端了雙流中學試驗校園的籌建,後來他還報名參加了北師大課程與教育論博士班的學習。
  
  這時期,「忙碌」已不足以描述他的作業狀態,不舍晝夜成了真實寫照。上班時刻在教育局總有處理不完的公事、開不完的會議,只好抽一早一晚在雙流中學聽取各種報告、安排各種事務。一起,還要忙雙中試驗校的籌建作業,讀博士班期間,校園寒暑假還要到北師大參加面授。繁重的作業學習常常讓他夜以繼日。「我認為,作為教育局長,我的責任使命便是用自己的思維和行動改動這方教育的生態。」
  
  利用在北師大面授的時刻,高誌文擬定了全縣的課程變革方案,推動雙流教育全面進入新課改;雙流面向全國引進了1800余位優異教師來任教,率先在成都市郊區縣中遍及了高中教育;克服了資金不足和城鄉距離大的困難,對全縣一切村莊校園實行了標準化建造,還施行了網絡校校通工程,推動了全縣一切鄉鎮創教育強鎮……短短幾年時刻,雙流教育完成了跨越式開展,一躍成為西部教育的窗口。
  
  創立雙中試驗校園從事教育多年,雖然也做出一些效果,高誌文總在考慮一個問題:素質教育在我國倡議多年,為何沒有取得底子的突破?我能否創辦一所民辦校園,並借助民辦校園辦學自主權較大的優勢,來完成我心中多年的教育理想——為中國基礎教育在校園層面施行素質教育創造一個可資借鑒的形式?
  
  利用雙流中學創「國重」後,按當時政策應施行初高中分離辦學的時機,高誌文提出,把雙中初中部分離出來,引進民間資金建造一所現代化的民辦校園。2006年8月,他卸任雙流縣教育局局長,一起謝絕了安排對他在人大、政協任職的安排,而專註於雙中試驗校的立異開展。持續投入教育實踐,他的身份,從局長,從27年公辦校園教育作業者改動為了一所草創民辦校園校長。
  
  應戰很多,要壓服縣政府、各級部門的支持;校園建造用地拆遷,教師隊伍組成等等,都是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但是,最大的應戰,是教師隊伍觀念的改動:「突破人的觀念,是最大的困難。」
  
  「作為校長,我應該把這所校園帶向何方?帶上怎樣的高度?」高誌文不斷地叩問自己的心裏。深知校園的久遠開展,不僅需求家長和學生期待的「高分值」,還需求有深化施行素質教育的「深內在」,高誌文把校園施行素質教育的著力點放在了「課程」上,重點推動從課程結構、教育進程和課程評價三個方面進行系統深化變革。
  
  但是,課改剛一提出,就遭到了教師的沖突。推行課程結構變革之初,高誌文建議把課時拿出一部分給選修課和歸納實踐活動課,尤其要拿出20%的課時來開設歸納實踐活動課程,一些教師十分不理解,乃至當面責問他:這麽重的學科教育使命,還有中考壓力,哪有精力搞與教育挨不著邊的歸納實踐?」他一邊耐性給這些教師解說,一邊建立相關準則來保障這些校本課程的施行。
  
  他常常一手拿著聽課記錄本,一手拎著椅子隨意走進教室聽課,以推動課改方案的執行。「教育理念要真正化成學生培養目標,培養目標要化成課程體系。一定要構建校本課程體系。」
  
  高誌文是一個實幹家,他清醒地認識到理念、口號提得再響亮,沒有落到實處都是空談。他瞄準了課改的突破口——學科。鼓舞教師結合每個學科教育內容,從生活實踐中找尋課題。比如,數學,早上就讓學生到交通路口,計算每天早上的車流量,一個月產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讓學科與生活建立聯系。」
  
  一學年下來,他的隨堂聽課節數達80余節,慢慢地,教師們也就習慣了校園的課改要求。後來教師們發現,校本課程的施行並不會影響學科效果。恰恰相反,因為課改讓學生的立異意識、探求能力、交流協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產生了明顯地改動,這些改動對學科學習產生了積極影響,從而使學生的考試效果不降反升。
  
  「教師從開始被我『逼』著進行課程變革到後來積極尋找課程資源,自主進行課程開發,使校園逐步形成了完好的校本課程體系。」雙中試驗校園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取得四川省政府優異教育效果一等獎、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異教育效果二等獎,評選為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變革典型事例校園」和四川省教育廳「教育變革立異演示校園」。
  
  從影響學生三年到影響十二年在高誌文的帶領下,校園集團已具備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四個學段。在他看來,改動校園最有用的途徑便是進行課改。未來集團校園,將打通小學到高中的課程,進行小初高一體化設計,開發小-初,初-高中銜接課程,把課題延伸到小學、高中。「從影響學生三年,到影響學生十二年。」
  
  在2018年十五周年校慶時,雙中試驗對結業學生的開展進行了追蹤調查,許多學生在進入高中、大學以後,後續開展潛力十足。其間一名學子已經進入國際奧賽國家冬令營,另一位學醫的學生被列入了諾貝爾獎提名人選。
  
  應該用什麽樣的方法追求分數?高誌文的答案是,約束教師重復勞動,削減低效勞動;要用課改讓教師變成課程體系的建造者、施行者,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
 

版权所有:店中中学 网址:https://www.yxdqzx.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