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環保世紀行采訪團與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濟南市教育局作業人員來到濟南回民中學,就濟南回民中學低碳校園校園建造情況進行集中采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底始,濟南回民中學全面發動生態文明教育,大力展開創立綠色校園與世界生態校園,把綠色辦學納入了校園發展規劃中。回中建立了以校長、黨委書記為組長的生態文明教育領導小組,在展開環境教育創立綠色校園建造上確立了以綠色教育為引領,踐行綠色日子方式為基本點,展開綠色設施建造為切入點,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展開環境教育創立綠色校園戰略,並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經過3年的盡力已初步到達「校園是花園,教室是景點,讓祖國的花朵在綠色回中美麗康健」的教育效果,綠色教育推動了校園整體進步辦學質量,校園辦學美譽度明顯進步。
綠色教育融入到辦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校園中看到,在校園櫥窗、宣揚欄、墻報、文明墻等均融入低碳環保綠色日子的內容,營造多層次、立體浸透的低碳文明氛圍。在所有教室都固定掛有生態環境部與教育部等部委頒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宣揚板。一起,在學生各班均設立「生態委員」負責班級低碳環保作業,比方展開環境教育、辦理班級綠植與垃圾分類、監督晴天不開燈等。展開「四美教室」(整齊美、潔凈美、綠色美、文明美)建造評比,每年都表彰一批綠色班級與綠色校園園丁,把綠色綠色低碳教育融入校園準則辦理中,成為校園作業的常態。
綠色低碳日子在校園中成為新風尚「濟南回中不僅把綠色低碳日子成為校園文明組成部分,更是著重只要把理念變成舉動,綠色綠色低碳教育才有價值與含義。」濟南回民中校園長楊長寨說到。綠色低碳日子不是不排碳,而是日子中盡量精約而不豪華,教育引導師生在滿意基本日子需求的基礎上盡量減少消費耗費,就能夠到達少排碳低碳的需求,比方學習材料雙面印刷、紙張本子要用完再換新的,不再發放一次性簽字筆而提倡運用鋼筆,盡量作業電子化網絡化減少紙張的耗費,光盤舉動等,在日常校園日子中處處顯示出師生的生態文明素質與社會責任感等現代日子的文明素質。在辦學實踐中,濟南回中把「保障供應,反對浪費」作為辦學的辦理理念之一,構建了「四節一減一分三回絕」的綠色展開環境教育創立綠色校園日子模式,並與師生日常學習作業考核及獎懲掛鉤,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校園低碳設備和環境建造在抓好上述綠色低碳教育與低碳日子的一起,回民中學加強校園低碳設備和環境文明建造,讓師生對低碳科技學得到,看的見,摸得著。一是建成了30KVA太陽能光伏電站。該電站由105塊太陽能電池板組成,發電功率峰值為30KVA,年保守發電量為4萬度,所發電直接並入校園電網,供校園運用,降低了校園對國家電網電力的運用量。該電站的發電情況由安裝在教學樓大廳的一塊顯示器實時顯示;二是建成了六座風能太陽能路燈。這樣做到陰天時如果刮風也能發電供路燈運用,降低了路燈對電網火力發電的需求;三是建成了雨水收回運用系統。該系統運用校園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樓頂的雨水管道收回雨水。目前累計組織了28個1M3的收回桶,這些雨水收回桶通過管道並聯起來,既能夠單獨運用又能夠集中運用,並安裝了感應電泵,處理了雨水桶出水壓力小的問題,滿意涮拖把、接長水管噴水、澆花等功能。一起還設置了長期不下雨時切換到自來水的設備。
據悉,自今年九月份開學以來,濟南回民中學就累計運用了至少46噸雨水,減少了校園美化美化凈化對自來水的耗費量。五是大力展開校園美化,栽培了300多株綠竹和各類樹木200多株及冬青等很多灌木類,走廊、作業室、教室等擺放了上千盆綠植來吸收二氧化碳到達碳匯的意圖;六是建造專用環境文明櫥窗。校園在南北兩個校園區分別建造了環境文明固定櫥窗,使環境教育陣地化、常態化,把綠色低碳的知識與技術變為師生觸手可及、實時可看、無處不在,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效果。
通過把綠色低碳日子的理念融入辦學的每個環節中,回中人的低碳認識與才能有明顯的進步,這讓回中的每一個學生教師成為有可持續發展認識、有較強綠色低碳認識的建造者和接班人,人人做「美麗我國,我是舉動者」。